20131221-利用自由開放源碼軟體與相關學習資源在家自學

Home - Mahara ePortfolio System_1389267180744

黃郁文/編譯

近年學齡兒童在家自學 (Homeschooling) 的風氣漸起,這泰半是因為,有一定比例的家長因為宗教信仰、環境或不滿學校教育制度與授課內容,而認為讓小孩依循傳統模式至學校上課,並不必然是符合小孩學習最佳模式的方案,而改以自身或是委請家教在家教導小孩,讓小孩能夠接受更符合其學習向性的教育內容。從法令基礎來看,英國早在四十年前,便已有法律明文容許在家自學,我國在解釋上,也因為憲法規定學齡兒童受學校教育是權利,而並非定式的義務,故在家自學,也可以被視為讓孩子接受適合教育的彈性方案。其實,《國民教育法》裡,已明定國民教育階段得辦理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與此配套的更有《國民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準則》和《高級中等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辦法》的增訂,以規範在家自學學童的資格、評鑑與升學方式。所以,在家自學其實於法有據,然而實際的作法還有很多彈性的變化,尤其在家自學的教學資源如何去充實,更是許多家長在考慮在家自學方案會碰到的第一個疑慮和瓶頸,而這樣的問題,其實自由開放源碼軟體,也有可以協助加以解決的優勢與地位!

在美國,在家自學的風氣頗盛,根據美國教育部調查,父母不滿當地學校教育的環境,是啟動在家自學方案的主要考量因素,不過也有不少家長是對學校統一式的課程設計與學習指導不滿,而選擇讓學童在家自學。另外,美國各州對於教育方針、法令及標準等各有一套規定,此種多頭系統的優勢是因地制宜,但寬嚴不一的浮動標準也常會為人詬病,所以當齊頭式的教育內容與方式,並不符合特定學齡孩童的最佳利益時,爭取因才施教的家長此時便會尋覓協助學童在家自學的方案與相關資源,以協助自己的孩子得到最佳模式的教育與成長。

而業界為了爭食在家自學這塊愈趨成熟的市場大餅,傳統參考書出版商以及微軟等商業公司,都已著手開發針對在家自學或是補充傳統學校系統不足的學習與補充教材。這些補充教材種類繁多,有實體書本、電子書,也有輔助的電腦軟體,費用則從免費到上千上萬所費不貲的都有,然而,由於定式化可以降低編撰上的時間與成本,上述這些教材大部份都是以基於一般小孩,在何種年齡應該學習哪些知識的假設來編排教導的內容,故在學習引領的向性上,便少有令人驚豔的差異性存在。所幸,現在自由開放源碼的軟體與教學資源,已經逐漸成熟,而可以提供與商用軟體不同的在家自學輔助教材!透過自由開放源碼軟體及相關的教學資源,這些採用在家自學的家長,便可以進一步創造出專屬於特定學童的個人學習環境 (personalized learning environment, PLE)。舉例來說,家長們可以利用 wiki 這樣的共筆頁面,或是部落格等方式紀錄孩子的學習曲線與進度,更可以利用 Libre Office、Inkscape、GIMP、Scribus、Celestia、School’s Play,以及 G Compris 等自由開源軟體,來打造自製化的學習環境,或是利用 Mahara (https://mahara.org/) 平台,來分享自家教學模式的相關資訊及學習方法,或為自家的學童設計階段式的學習計畫 – ePortfolios。簡要來說,Mahara 這個教學環境建置平台,本身就是採用自由開放源碼軟體來打造,是一個專為差異化學習所修改與建置的 Moodle 學習管理系統 (https://moodle.org/),在線上註冊會員之後,使用者便可以用它來上傳檔案、編寫日記,及收集網路資源,以進一步編制專屬於自家學童的電子教學文件夾。

另外還有像是 Library of Books, Links & More (http://www.bookslinksandmore.org/) 這個網站,所提供內容從最基本的在家自學入門注意事項,到遍及數學、科學、社會、美術等專門的學習內容與大學先修課程等,對於家長掌握在家自學方法與資源非常有幫助。上述的網站平台與相關內容,都可以被用來協助家長尋求建議、比較學習方式,並搭配學童特有的學習步驟來調整學習內容,更棒的是,相關的資訊與資料一切都是以免費與開放的方式來提供!此外,還有 Davidson Institute’s Gifted Issues Discussion Forum (http://giftedissues.davidsongifted.org/BB/)、Hoagies’ Gifted Education Page (http://www.hoagiesgifted.org/gifted_101.htm)、Gifted Homeschoolers Forum (http://giftedhomeschoolers.org/resources/parent-resources/)、I Am Homeschooling (http://www.iamhomeschooling.com/os-links)、PBS Cyberchase (http://pbskids.org/cyberchase/videos/a-perfect-score-ep-608/) 等外文網站,或是國內本地化的台灣自學法律網 (http://law.chen-wernik.net/community),在在皆可以幫助在家自學的學童,能不受阻礙地發展所愛與所長,家長也將得以取得更多的教育資源,了解及獲取最適合自家小孩的學習教材,相信在這些自由開放源碼軟體與相關學習資源的協助下,家長與學童們都能較無畏懼地加入在家自學的行列,而偏鄉地區的小朋友與大朋友,也不會再因為學習資源缺乏,而在教育與知識取得上,有落後都市學童的不平等發展。

—-

參考網址:

1、幫助在家自學或補充兒童學習內容的開放資源
http://opensource.com/education/13/12/open-source-tools-homeschooling

2、7 種自由開源軟體打造你的在家自學環境
http://www.hsclassroom.net/7-open-source-resources-for-your-homeschool/

3、台灣自學法律網 – 自學的法源依據
http://law.chen-wernik.net/regulation

4、「Teach for Taiwan – 為台灣而教」官方網址
http://www.teach4taiwan.org/

5、Mahara 電子教學文件編排平台
https://mahara.org/

20130812-開源有道 – 香港開放協力聯合座談會會後報導

WikiSym + OpenSym 2013 Conference Concept - WikiSym + OpenSym 2013_1376645496270

林誠夏、黃郁文/報導

從自由開放源碼運動 (Free and Open Source Movement) 開始,透過網路連結、群體共工的協力模式,來建立對公眾皆有利的軟體專案、共同著作,以及相關資料庫,已蔚為當前的時代趨勢。本年度 (2013) 8 月 5 日至 8 月 7 日假香港數碼港會議中心 (Cyberport) 舉行的香港開放協力聯合座談會 (The Join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pen Collaboration, WikiSym + OpenSym 2013),就是在這樣的理念基礎上,集結來自全球各地對開放協力 (Open Collaboration) 學有專精或已具心得的學者與專家,齊聚一堂就推廣、技術,以及法律架構等不同領域的主題,分享其於開放協力專案上的運作經驗與相關作法。

所謂「開放協力」,大會將其定義為:「讓參與者能在開放平等、中道評估、自主編制的前提與基礎下進行合作的協力專案。」例如維基百科全書 (Wikipedia) 與維基多媒體基金會 (Wikimedia Foundation) 創立的許多專案就符合這樣的標準,或是其他在自由開源軟體、開放資料 (Open Data)、開放政府資料、開源群創 (Open Innovation) 等領域裡的大型專案,亦為著例。那麼,此次 WikiSym + OpenSym 2013 讓會議參與者感到驚豔的是,對於許多的觀察者來說,開放協力確實是一個可被觀察到的全球性趨勢,然而具體的作法確仍欠缺國際共通或是因地制宜的標準,然而透過 WikiSym + OpenSym 2013 這樣的跨國會議,專題演講以及討論議程的報告人,已從他們實作專案的基礎上,慢慢形塑出開放協力領域在營運推廣上、技術應用上,以及法律規劃上可以據以依循或是事先統籌的相關流程。例如:

  • 來自數位自由基金會的 Pockey Lam,說明其如何運用開放協力的模式產生教本,用於推動中國大陸中小學階段的基礎教育學習,以降低數位落差並實踐資訊平權的理想。
  • 台灣旅英於牛津大學進行網路資訊社會學研究的 HanTeng Liao(廖漢騰),就中文維基百科與百度百科就網路資訊看守 (network gatekeeping) 政策影響的面向,做了數據上的量化分析;其後並以百科全書的共工撰寫為例,說明在地語言化會對相關內容的貢獻帶來哪些特別的影響。
  • 當代的自由開源軟體倉儲平台或是正在發展之中的開放資料儲放平台 (repository),具有不斷傳散、自我增殖的特性,然而軟體程式與資料在不同平台被重製與儲放之際,會不會被植入惡意程式或在數據上遭到惡意調整與修改?Volker Gruhn、Christoph Hannebauer,以及 Christian John,針對此一問題展示了一套技術框架來描述未來可被採行的解決之道。
  • 隨著全球氣候急劇變遷,建立一套資訊系統來彈性監控與反應災難資訊已是當前迫不能緩的重要工作,這樣的資訊系統除了依賴國家機關的基礎建設之外,亦可透過群眾共工貢獻資訊的方式來統整資料與進行除錯,從自由開源軟體專案與社群經營的經驗出發,Sulayman K. Sowe 以及 Koji Zettsu,分享了他們預見的增補之道。
  • 軟體專利因其難以被有效查找的特性,潛在威脅不僅會發生在純粹商業運作的產品專案裡,對於多人合作共工的開放協力專案,亦不能完全免除這樣的擔憂,來自日本島根大學 (Shimane University) 的 Tetsuo Noda、Terutaka Tansho,以及和其協力研究的 Shane Coughlan,就群體共工專案如何能降低專利侵權的威脅,提供了綱要式的調查報告與相關見解。
  • 對於開放協力的專案來說,為何有些相關性質的專案成功得到發展,有些專案卻在前期階段即產生挫敗,以 GitHub 與 SourceForge 相較,前者在活躍開發者人數的量化來看是大為超越後者,這指出新興的 GitHub 軟體共工平台必然做對了某些處置,經過長時間的觀察,Junghong Choi、Bruce Ferwerda、Jungpil Hahn、Jinwoo Kim,以及 Jae Yun Moon 提出了他們的分析報告,並藉此披露不同開放協力性質的專案,其參與者究竟想透過參與的過程得到哪些實質或是心因性的獎勵。
  • 參與維基百科共工撰寫的參與者,或多或少都有貢獻條目為管理者刪除的經驗,然而、此一刪除機制為維持維基百科其上資訊中立、精準,以及降低著作權利剽竊風險的必要之惡,在 Bluma S. Gelley 與 Torsten Suel 報告中,說明了維基百科刪除機制的運作框架,並進一步討論其如何透過自動化、半自動化,與管理者手動的刪除分工模式,來讓刪除機制運作順暢,並不致引發不必要的編輯爭議。
  • 開源之道已是當代必須採用且無可迴避的科研模式,尤其是在生物醫學與藥學研究領域裡,更是因為學門分科繁多與資訊龐大而必須做這樣的處理,然而、在不同的研究機構之間,開放協力共工模式之間的互信基礎如何建立,以及專案管理上如何著眼全球但亦可適度因地制宜,Phil Bourne 就其多年的參與經驗,進行了名為「開源年代 (The Era of Open)」的專題分享。
  • 隨著網際網路上各類資訊、資料愈來愈多,且相關資訊、資料更可能被不同的開放協力專案所採用,如何建立資訊、資料之間的交叉索引與連結,是當前推動鏈結開放資料 (Linked Open Data) 機制的重要基礎,Brian Keegan、Arber Ceni,以及 Marc Smith 以 NodeXL 專案與 MediaWiki 專案為例,說明此二開放協力專案應如何從後設資料 (meta data) 框架的立場預先著手,以順暢未來資訊、資料共享的可能需求。
  • 當前許多各國政府已經開展開放政府資料 (Open Government Data) 的相關建置,然而因此領域新穎,故具體作法仍是不斷的被修正與挑戰,以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為首的 Anne Fitzgerald,以及 Neale Hooper、John Cook,共同組織了一個討論議程,以在澳大利亞政府的實作調查為例,說明如何將開源授權的模式推廣至政府機構下進行運用,並助其解決相關爭議。

以上十個講場及限於篇幅沒有透過此篇報導說明的議程,相關的報告論文集都可透過大會提供的右列頁面進行下載:http://wikisym.org/wsos2013/program/proceedings,歡迎對開放協力共工模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拜訪 WikiSym + OpenSym 2013 的會議網站,並藉此取得您所需要的參考資料。

—-

相關網址:

1、WikiSym + OpenSym 2013 對於 Open Collaboration 的定義與說明
http://www.wikisym.org/2012/09/28/definition-of-open-collaboration/

2、WikiSym + OpenSym 2013 會議報告論文集的下載頁面
http://wikisym.org/wsos2013/program/procee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