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6-TPM 晶片搭載 Windows 8 讓公務與個人隱私防護蒙上陰影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 Das Projekt LiMux_1379311708057

黃郁文/編譯

您以為個人電腦上的資訊只限於您個人才能夠接觸到嗎?想像上似乎是如此,但實際上 TPM 晶片 搭載 Windows 8 作業系統,運作下就可以讓這個想像狀況直接破局!

可信任平台模組 (Trusted Platform Module, TPM) 通常以電腦主機板上單獨晶片的型態存在,它可以被整合到電腦硬體的網路控制系統或是南橋晶片裡,這是一個由 IBM 初始設計,後來透過信任運算集團 (Trusted Computing Group) 這個商業聯盟的力量來推動,該聯盟成員均為美國科技大廠,包括 AMD、Cisco、Hewlett-Packard、IBM、Intel、Microsoft,以及 Wave Systems。TPM 晶片的主要功能在於為電腦系統的加密功能產生簽章及配對金鑰,簡要來說,TPM 技術主要是用在數位權利管理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 以及電腦安全管控方面,也就是說,用來監視使用者安裝合法授權及阻絕侵權使用的商業軟體。也正是透過 TPM 機制,Microsoft 可以遠端透過連上網路的個人電腦,分析該電腦上的 Windows 作業系統是否已得到合法授權。與舊版 TPM 1.0 技術不同的是,當前最新版本的 TPM 2.0 並不容許使用者自行解除 TPM 機制,所以一旦開機,TPM 機制就會預設啟動,而一旦啟動,使用者就無法停止該項功能。

而更讓人憂心的是,近來美國一份國防機密文件的曝光,讓世人驚訝於跨國的大型資訊公司,竟不約而同在政治壓力下,選擇與美國情治單位合作,進一步於電子產品中置入後門 (backdoor),以便政府機關能在必要時監視個人電腦的使用狀況。根據一份來自德國聯邦辦公室資訊安全部門 (German Federal Office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BSI) 的文件,BSI 的安全專家指出 Microsoft 最新的作業系統 Windows 8,便有可能危害使用者的資料保護。這是因為 Windows 8 作業系統,容許 Microsoft 透過內建的 TPM 機制遠端操控電腦,而這樣的建置大有可能讓美國國家安全局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NSA),甚至中國政府的資訊監控部門,以長驅直入的方式,直接監控使用者個人電腦中的各類資訊與檔案。密碼學專家 Rudiger Weis 研究 TPM 機制多年,其表示 TPM 機制下,系統簽章與金鑰的產出過程是先有晶片,然後再將密碼傳輸到晶片上,故由晶片生產端的商業公司著手,取得密碼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而這樣的技術也正是各國情治單位所夢寐以求的快捷便道。

且各國法律往往皆有相關的強行規定,律定私人企業在政府偵查機構向其行文之後,必須將手上可接觸到的使用者資料與資訊移交予調查機構,也就是說,在此種規定之下,Microsoft 或晶片製造商,有可能必須將 TPM 機制下可建立的監控金鑰,轉交給國家安全情報單位,以達到政府監控特定人民活動的目的。因此,在德國不論是 BSI、經濟部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或是聯邦行政機關 (Federal Administration),都一致反對德國政府與相關組織中重要的電腦作業系統,使用到 Windows 8 搭配 TPM 2.0 晶片的電腦裝置。該份文件中也提到,相關資訊的私密性,在這樣的裝置底下是使用端無可掌控的,而鑑於即使是使用舊版的 Windows 7 作業系統,在安全性相關的確保也只能持續到 2020 年,故該份文件也同時籲請德國政府負責資訊系統採購、建置,與運用的權責單位,必須在期前將現行的 Windows 系統汰換、升級至非受 TPM 2.0 機制控制的其他方案,以確保政府機構所管重要資料的安全。

Apple 在 2009 年就停止 TPM 這項技術的應用,而 Linux 作業系統下更是根本無法使用該項技術。目前 Microsoft 對 TPM 技術的解釋為:只要使用者不接受電腦預設設定,電腦就不會內建該項功能,此外,硬體公司也可以在製造過程中解除 TPM 的設定,而使用者只要自行選購這些已解除設定的相關產品即可。然而,姑且不談 Microsoft 這套說法能否一掃一般個人使用者隱私盡失的疑慮,但商務公司與公務機關,為了保障電腦私密資料的安全,最根本的方案應該是自我有一套因應配套,例如將重要資料處理與儲放裝置,轉換為 Linux 作業系統為主,因為 Linux 作業系統為開放源碼之故,其上的程式源碼皆可被使用者查驗,並且依需求自行建立所需的資訊安全防護機制,以杜絕 TPM 機制的遠端遙控,此正也是德國慕尼黑市 (Munich) 在十年前便啟動市政系統 Linux 轉換計畫 (Das Projekt LiMux) 的主因之一,由此,亦可看出以開放源碼軟體與商用專屬軟體相較,兩者在防護隱私與阻斷不當資訊查察方面難易度的差別。所以,在體認到此點隱憂之後,與其苦惱如何擺脫 TPM,不如從更高的制高點釜底抽薪,逐步將重要的公用伺服器與個人作業系統,轉移至開放源碼管控權限操之在己的 Linux 陣營,方為從根本之處著手的解決之道!

—-

相關網址:

1、德國政府警告重要機構不要使用 Windows 8 以防機密資訊直接導入美國國家安全局的掌控之中
http://investmentwatchblog.com/leaked-german-government-warns-key-entities-not-to-use-windows-8-links-the-nsa/

2、Windows 8 恐怕有為美國國家安全局及中國政府資訊監控部門準備的後門
http://americablog.com/2013/08/leaked-german-government-warns-key-entities-use-windows-8-computers-potential-backdoor-nsa.html

3、美國國家安全局能輕易侵入個人隱私
http://www.theinquirer.net/inquirer/news/2293089/nsa-cracks-encryption-with-ease

4、德國政府採用自由/開放源碼軟體概況
http://www.openfoundry.org/tw/legal-column-list/523-2010-07-15-10-47-04

5、Microsoft 發布德國慕尼黑市 Linux 轉換計畫調查報告與官方分析有明顯落差
http://www.openfoundry.org/foss-news/8926

20130903-簡便好用的開源書目管理軟體 – Zotero

Zotero - Zotero at MIT - Research Guides at MIT Libraries_1378113056502

林誠夏、黃郁文/編譯

Zotero 為美國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轄下歷史與新媒體研究中心 (Center for History and New Media) 所開發,並以自由開源授權條款釋出的書目管理軟體。初始為網頁瀏覽器 Firefox 的附加元件,目前已經發展到有獨立安裝版本,可以透過連接程式在 Microsoft Office、LibreOffice、Google Chrome,與 Apple Safari 上進行運用。使用者在圖書館線上目錄或網路書店查詢到感興趣的書籍資訊時,可立即透過 Zotero 擷取這些文獻的書目資訊,進行儲放、加註,並訂立標籤 (tag),對於長期有文獻查閱需求的研究人員來說,實在是非常實用便利的工具;而且,透過 Zotero 的線上帳號,更可將這些資訊備份在網路伺服器上,最後在資料融通性方面,Zotero 也可以將所蒐集的資料,匯入其他的書目管理軟體,例如許多人使用的 EndNote,或是將 EndNote 的原始資料匯出轉到 Zotero 介面下進行管理。

從功能性相較,與 Zotero 相對的是 Windows 平台下許多研究者慣用的書目管理軟體 EndNote,不過和 EndNote 不同的是:Zotero 提供其軟體相關的完整程式源碼 (Source Code),並且、它還可以從網路上合法下載,免費取得。另外,Zotero 除了用於學術研究外,在非學術工作上也可用以產出白皮書或研究報告。近年來,Zotero 已經發展成可被用於多種網路瀏覽器,並且作為 OpenOffice、LibreOffice,Microsoft Word 的插件功能都很成熟與完整。某些特別的 Linux 版本 (Linux distros),像是 UberStudent,更是直接在預設套件庫裡提供有 Zotero 的安裝套件,而 Mac 及 Windows 使用者也可找到合用的 Zotero 版本。而若是使用者在個別的 Linux 版本找不到對應的 Zotero 版本,則必要時亦可以改以獨立模組的方式進行操作。

Zotero 其一令人讚賞的功能,就是它會自動辨識網頁內容,使用者只要一鍵 (one click),就可將網頁內容加入 Zotero 的編檔資料庫。另外,Zotero 能自動標記與搜尋已儲存的資訊,如此一來使用者就不需重覆進行複製與貼上的動作。同樣的,Zotero 也讓儲存 PDF 檔案、圖片、聲音檔及影像檔這些動作變得更容易,它還能夠為所編檔的資料作目錄索引,簡易上手的使用介面也讓人滿意。和一般筆記軟體不同的,Zotero 初始的設定功能在於追蹤研究資料,整理引註與參考書目。因此,Zotero 的資訊收集與標記功能,主要是讓使用者專注於資料歸檔與資料查找,操作模式類似於影音播放軟體對於照片與音樂檔的管理方式。除此之外,Zotero 還有一項線上資料同步 (Online synchronization) 的功能,藉此使用者即便使用不同的電腦來查找資訊,Zotero 仍能時時整合這些在不同時段查找到的書目與引註資料。另外,在群組共工的合作情況下,Zotero 容許使用者創立工作小組,組員藉此可線上管理合作資料,亦相當方便。

—-

相關網址:

1、聚焦研究書目資訊管理軟體 – Zotero
http://www.linuxinsider.com/story/Zero-In-on-Research-Control-With-Zotero-78814.html

2、Zotero 於麻省理工學院網站上的使用指南
http://libguides.mit.edu/zotero

20130902-New Zealand 透過專利法的修改直接否定了純軟體程式的可專利性

Supplementary Order Paper No 237 (released 09 May 2013) New clause 10A – New Zealand Legislation_1378107914643

林誠夏、黃郁文/編譯

當前世界各國政府,對於軟體專利在科技實業發展上,可能產生的弊病與失衡已經有所認識,近期德國議會與美國白宮,亦各展示了其抑制軟體專利無限度發展的因應手段。其中,直接透過民意代表,以修法的手段來降低軟體專利的影響,已在德國被提出來討論,但大家並沒有想到,率先達陣完成這個目標的,卻是在 New Zealand 的國會殿堂!

日前,New Zealand 國會在一輪 117 票贊成對 4 票反對的表決中,確定了該國專利法的修改案 (New Zealand patent bill)。此次修改案的重大要點,就在於此後 New Zealand 明定在純粹電腦程式 (computer program) 的領域裡,不該有軟體專利的適用,也就是透過修訂 New Zealand 的專利法,明白宣示單單以電腦程式,不該是「技術發明」的全部。其實,「軟體專利 (Software Patent)」這個名詞,在世界各國並非已是一個成熟或被充份定義的技術用語與法律用語,其約略意指「高度依賴電腦程式與軟體程式的運作來達成的技術方法」,而世界各國現在有條件的承認部份軟體專利能夠被審查通過,泰半是因為在「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框架下「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 (Trade Related Aspec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cluding Trade in Counterfeit Goods, TRIPS)」裡,明文規定專利性質的技術發明 (invention) ,應以可展現在產品或製造過程裡的各個技術領域為範疇。然而,因為電腦程式中關於技術的實踐方式並不顯明易見 (patent),進一步說,電腦程式就產品而言,是一個幕後運作的數理方程式,且其依賴不同的程式語言及程式語言框架 (framework) 來執行,從而並不符合專利技術可簡要提供查驗與分析的條件。而對於新創事業而言,在產品推出之前,就要查究世上所有純粹軟體層次的技術公報,在事實上亦是無可能達到,也過於耗費時間與經濟成本的,所以軟體專利就長遠與多數人的利益來看,不會是一個能夠福國淑世的良好制度。

New Zealand 國會推動修法的成員之一 Clare Curran 表示,事實已經證明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專利法就軟體專利方面的漏洞,已經讓許多顯著到眾人皆知的技術,竟被例外的核發了專利,而其原因就因為運作流程裡被冠以電腦軟體繁複的運用,而讓審查人員誤以為其具有專利技術的適格。New Zealand 在專利法修改之後的作法,改為嚴格審議純軟體性質的技術方法,若是其運作的程序與技術層面純然是軟體領域的話,則原則上不應被核可任何專利,此一禁令從現在開始生效,但基於信賴利益與市場安定之法理,並不溯及既往。而例外的,如該技術可因軟體硬體不同應用階段的結合,而產生顯著的可辨識性與可區隔性的話,則可例外的就整個技術方法取得整體的專利保護。這樣的作法實務上並不乏見,例如依歐洲專利協定 (European Patent Convention) 第 52 條的規定,在歐洲聯盟 (European Union) 的框架下,各國在必要時,得以核可高度軟體性質的專利技術,然而依歐洲專利辦公室 (European Patent Office, EPO) 的解釋 (http://www.epo.org/news-issues/issues/computers/software.html),實際審查時仍要查驗該軟體方法,是否能與硬體或實際的產品進行互動上的結合,若是無法與硬體與產品作結合的話,純軟體性質的技術流程,也可能被 EPO 評以缺乏合理辨識性,而被駁回其專利申請。同樣在美國 2008 年 Bilski v. Kappos 一案中,承審法官也曾建立了「機器或轉變測試法 (The machine-or-transformation test)」的判準,此判準指出,一個商業方法或運作流程欲申請專利,必須要與特定機器或裝置相連結,或將特定物品轉變為不同狀態或事物。而雖然此一判準在 2010 年同案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時再經修正,聯邦最高法院認為「機器或轉變測試法」可以是判斷專利適格的輔助工具,但並不能作為唯一判斷標準,但其在實際的專利審查上,仍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上述歐洲與美國的範例,是將專利技術在軟硬結合上的查驗,移置到行政審查與司法審理的環結上來做查驗,然而 New Zealand 目前透過國會修法的方式,是更為正本與清源,因為成文並經代議士在國會通過的法律,具有拘束全國各機關及人民跨越階層一體適用的效力!

依我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所編撰的「現行專利審查基準彙編」所示,國內數年前已經有限度的開放軟體專利的申請,其表示電腦軟體相關發明與保護電腦程式原始碼或目的碼之電腦程式著作不同, 故此一行政規則已可含納軟體專案的概念,且專利法並無明文排除軟體專利的保護適格,故解釋上可予適用。然而,參酌當前國際間如歐洲、美國,以及 New Zealand 等各國政府對於軟體專利的反動以及抑制,也許是一個時間點讓我們據以好好的思考,任由專利制度無限上綱,且擴展到生活上各個領域,是不是符合國民多數權益的基本原則?也更可以想想,該制度如無收斂標準,對全體國民經濟上實際的助益在哪,又可能產生的弊害在哪。

—-

相關網址:

1、歷史性的投票 – New Zealand 擋下了軟體專利
http://arstechnica.com/tech-policy/2013/08/in-historic-vote-new-zealand-bans-software-patents/

2、軟體專利大反動 – 德國議會與美國白宮各展因應之道!
http://www.openfoundry.org/tw/foss-news/9024-2013-07-15-02-30-44

3、開源創新:從軟體專利與 Android 平台談起 – 自由軟體授權應用與商業建議二十講系列之五會後報導
http://www.openfoundry.org/tw/foss-news/8592-open-source-innovation-patents-and-the-android-platform-in-perspective